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.3322.org)(xys.freedns.us)◇◇

我对朱苏力老师回答甘怀德同学质疑的看法 

njulv

  一 有没有不及格的参加面视问题 

  “法理学专业考生今年的笔试成绩普遍较低,依据研究生院的规定,对面试
者的最低成绩作了调整;因此,并不存在参加面试的同学成绩不合格的问题。”
研究生院的什么规定,它发布了吗?对于成绩的调整,是怎么调整的,走的是什
么程序?当中有没有作弊行为?作为广大的考生,有权利知道整个的操作过程,
以正视听。仅仅是以研究生院规定表明参加面试的同学里没有成绩不合格的,很
难令人信服。更重要的是,法学院和研究生院究竟在调整成绩中是怎么互动的,
还是个问题,究竟是以北大法学院提出修改建议还是研究生院自作主张?为了公
平,我认为笔试成绩是基础,这是铁板钉钉的事情,考多少就是多少,不宜再调
整,因为调整的话,要么是要少都少,要多都多,等于不调,要么就是依据自己
的主观判断,有加分的,有减分的,为人为操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,而且操作过
程的不透明,广大考生被剥夺了知情权。因此,我认为苏力老师关于这一条的解
释不能令人信服,等于把球踢给了研究生院,与法学院无关。因此,对这个问题
等于没有解释。 

  二 关于面试的问题 

  这里有两个问题:一是朱苏力老师自问自记录,等于审判长自审自记,不符
合正当程序,有失公正。之所以要有记录,是要把当时的客观情况以文字形式固
定下来,以后出了问题,这就是判断是否公正合法的依据。“2004年我的博士生
面试小组由周旺生教授、强世功副教授和我三人组成,面试题目和回答都有简要
的记录在案。由于编制,法学院没有专职的从事记录的工作人员;通常针对不同
的事项,由教员,有时或请在校博士生,临时担任记录;这次面试,我担任了记
录。面试成绩由参与面试的老师依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议定。” 

  我就不相信北大找不到一个愿意记录的学生。作为著名法学家,怎么会在这
么简单的问题上授人以柄? 

  二是强世功晚来20分钟,不应该再作为评审成员参加评议。“博士生面试
时,强世功因为临时有事,迟来了约20分钟(整个面试持续了约 
  1小时40分),对甘怀德同学提出的这一异议我们诚恳接受;但由于少数服
从多数的原则,这并不影响面试成绩的确定。”他晚来20分钟,对于这20分钟内
学生的回答是不知情的,如果再作为成员参加评议,资格成为问题,不能保证全
面客观的评议。朱苏力老师说由于少数服从多数,并不影响成绩的确定,也是没
有根据的。参加评议的人数必须是单数,假如把强世功老师因为资格问题排除在
外,那么也就是两个人参加评议,两个人就是双数,这种结果可能三种结局:全
部反对,全部赞成,一个反对一个赞成。前两者都好说,假如出现一个反对一个
赞成的情况,根本无法确定最终结果,而这时才把没有评议资格的强世功计算在
内,请问:这样的过程是不是少数服从多数?因此,评议的组成人员违背程序公
正。

  三 我对整个事件的看法 

  北大在博士招生过程中,确实存在程序不规范,不能实行有效的信息公开,
不能让人信服的接受等问题。以注重程序合法、严密的法学院出现如此多的程序
漏洞,不能不让人遗憾。但甘同学的回答确实让人不满意,对于第一个问题,基
层法院经常使用多少法律,作为在基层法院工作过,你可能说不出具体多接近的
数字,但至少要有个大概的数目,而且,要有分析其中的原因,比如经济发展状
况等原因。但只知道用课本回答,对于具体数字不敢正面回答,缺乏勇气,给人
一种只知道书本不知道现实的书呆子形象,作为著名的法学家,对这种思维方式
肯定是不欣赏的。再一个就是对《江村经济》的评价问题,你如果真的看过这本
书的话,肯定应该有自己的看法的,不能只用那些比较感性的语言。你的回答给
人的感觉就是你在撒谎,你根本就没有看过这本书。作为社会学名著,你不能说
出一二三来,只知道用绕圈子的办法回答问题,人家怎么可能对你有好印象呢?
他们虽然在程序上存在诸多问题,但你自身也确实存在巨大的漏洞。恐怕你感到
最不公平的是,你笔试第一,面试却被刷下来,觉得其中有猫腻,但的确给人抓
住了漏洞,笔试第一又能怎么样?他们程序不合法,应该重新面试,并且原有参
加人员应该回避,这是从理论上来说的,但在实践中,是万万不可能的,所以你
今年是没希望了。你发帖子的做法,北大法学院的门对你永远关闭了,你没有能
力改变规则的。朱苏力在最后把你电话中的话复述一些,“最后一次电话中,他
声称要向社会公布。我郑重告诉他,理解他的心情,但是根据有关规定,决定不
可能改变,如果他认为法学院的做法不妥,可以向学校报告或向法院起诉。”言
下之意是你在威胁他,表明你的品行存在瑕疵。我不知道其中的具体细节,但我
知道,这是一场没完没了、互相指责的口水官司。

  四 我的建议 

  对于高校来说,招生方面的程序要公正,要有固定的程序,对于其间的信息
要公开,明明白白的招生,增加学校招生的公信力,也是对社会一个应有的交
代。 

  对于应试者来说,要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,靠实力而不是靠侥幸入围。不能
仅仅满足书本上的那些东西,那些东西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。看课本又不能沉溺
课本,思维要有穿透力,平时多思多想,这是做文科研究的必备基本功。理科有
实验室,文科则是以社会作为实验室,靠的是仔细观察,认真思考。 

(XYS20040713)

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.3322.org)(xys.freedns.us)◇◇